华为又刷屏了。
5月16日,特朗普把华为及其68家关联企业,列入“出口黑名单”。
这意味着,华为将不能使用美国芯片,并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。
去年中兴事件的痛苦煎熬,相信大家都还没忘。这一次,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?
目前来看,华为不是软柿子。
先是宣布多年来秘密打造的“备胎”芯片一夜转正,21日,总裁任正非又在采访中亮剑:
美国政客目前的做法,低估了我们的力量,华为的5G不会受影响,不仅不影响,别人两三年也追不上。
面对超级大国的疯狂决定,华为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不得不说,这波操作,有胆魄,有智慧,非常提气。
为什么华为底气这么“硬”?
答案就在任正非几十年来对华为研发实力非同一般的重视上。
今天,书单君和大家分享几段任正非的往事,你会发现,那颗对知识无限热爱,崇尚开放创新的种子,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就已经埋在了他的心里……
任正非祖籍浙江,出生于贵州的一个贫困小山村,爷爷是个做火腿的大师傅,父亲则通过自修,当了中学教员。
这个底层知识分子家庭,没啥值钱的宝贝,父母留给任正非的最大财富,就是对知识的重视,时时刻刻在耳边督促他:读书,读书,读书。
即使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,任正非的父母,仍勒紧裤腰带,坚持让孩子不中断阅读。
19岁时,任正非考上重庆邮电大学,还未毕业,“文革”就开始了,父亲被关进牛棚。
任正非是个孝子,听到消息,奔回老家,看望慈父,父亲却“不领情”,让他赶紧滚回学校。临行前,仔细叮嘱他,记住,知识就是力量,别人不学,你要学,不要随大流。
回到重庆后,学校已是山头林立,变幻大王旗,乱成一锅粥。任正非硬是不为所动,仿佛不知有汉、无论魏晋的武陵中人,一心扑在读书上,把电子计算机、数字技术、自动控制等课程全部自学完。
一些被污蔑成“臭老九”的老师,被任正非的好学所打动,经常私下里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,从而大大拓宽了任正非阅读的边界。
除了大学课程,任正非还读了许多逻辑学、哲学的书,甚至自学了三门外语。
进入部队后,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,演化为对技术的钻研。
他所在的部队,是贵州安顺的一个飞机制造厂,属于军工企业。任正非作为通信兵被抽调过去,参与一项代号为“011”的军事通信系统工程。
在研发工作中,任正非表现抢眼,有多项技术创造,两次填补国家空白。
任正非因技术上的突破,被选为军方代表,去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,这一年,他才33岁。
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呆了好些年,任正非千锤百炼出深山,依旧无法忘情于知识和技术,因此,他在转业后进了一家电子公司,而在1987年创业时,他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科技含量极高的电子通信行业。
20世纪七八十年代,中国在通信产业领域几乎是空白,改革开放后,迫不得已,只能以市场换技术。
于是,西方公司大举进入中国,跨国巨头们一时风头无两,异常傲慢,报出最狂飙的价格,却提供最低劣的服务。
在今天,程控交换机每线价格10美元左右,当年的价格是每线500美元,整整高出50倍。
当时,电信行业内流传着“七国八制”的说法,意思就是,中国的通信市场上总共有8种制式的机型,分别来自7个国家:日本的富士通和NEC,美国的朗讯,加拿大的北电,瑞典的爱立信,德国的西门子,比利时的BTM,以及法国的阿尔卡特。
在那种境况下,所有国内厂商一出生,就置身于“八国联军”的包围中。
即使环境恶劣,仍拦不住那些胸怀大志、具有开放心态的中国狂人,在电信行业,最亮眼的四个中国企业被合称为“巨大中华”——
邬江兴创始的巨龙,周寰创始的大唐,侯为贵创始的中兴,以及任正非创始的华为。
这四个公司名,都极具中国特色,彼时彼地,蚂蚁对抗大象,没几分傲气和胆气,是成不了事的。
很难想象,如今家大业大、已是全球电信行业龙头的华为,最早的办公地点竟然是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。
创业伊始,华为员工吃住都在公司,经常几个月不下楼,熬夜、加班都是寻常事。
那时的任正非,跟父母、侄子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,在阳台上做饭,生活简朴。当时广东卖鱼虾,鱼虾一死掉就会非常便宜,于是,任正非的父母,专门出去买死鱼死虾吃。
英雄不怕出身低,在那间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,在那座被打通的幽暗仓库里,潜龙在渊的任正非,开始酝酿日后腾飞九天的凌云之志。
任正非的梦想,是附着在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大前提之上的。
正如华为名称的来历:中华有为。
在《华为基本法》的起草过程中,诞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有重要影响的概念——知本主义。
知本主义,即知识本位主义,是以知识为基础,以知识的实际应用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。
任正非说,华为在创业时期,没有资本,只有知本,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。
1992年的深圳,知识无用论盛行,房地产和股票成为冒险家和投机者的新宠,无数人一夜暴富,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,而那些真正做实业、做研发的企业,却受到巨大冲击。
大量企业经不住诱惑,转换赛道,改赚快钱,一头扑在股票和房产编织成的巨大幻梦中,纸醉金迷,灯红酒绿,被暂时的浮华迷住了眼,用邓紫棋的一句歌词来说,就是:全都是泡沫。
此时的华为,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纯利上千万,平摊在每个员工头上,利润近百万。
这个时候,任正非有大把机会,顺应时代潮流,搞点房子和股票,在风口上翩然起舞,弄潮一番,舒舒服服,坐享其利。
但很奇怪,华为像个无欲则刚的铁汉子,甭管外面如何烈火烹油,都坐怀不乱。任正非做出了一个“傻气”的决策,投资近亿元,研制大型交换机设备CC08。
对于这个傻瓜般的决定,任正非后来在《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》一文中,这样说道:
大家都知道,深圳经历了两个泡沫经济时代,一个是房地产,一个是股票。而华为在这两个领域,一点都没有卷进去,倒不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,而是我们始终认认真真地搞技术。
房地产和股票起来的时候,我们也有机会,但是,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,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,所以我们不为所动。
在与跨国巨头的PK中,任正非深深体会到,技术自立是根本,用市场换技术,代价实在太大,没有自己的科技支撑体系,工业独立就是一句空话。中国企业要发展,就必须要自强,搞研发。
搞研发是个烧钱的事儿。
1992年第三季度开始,为防止经济过热,人民银行严控各大银行的贷款发放。为此,华为不得不倾其所有,赌上全部身家,向大企业拆借,利息高达30%。
当时华为有个内部政策,谁能给公司借来一千万,谁就一年不用上班,工资奖金照发。
在动员大会上,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,一字一句地对手下猛将们说道,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,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,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。
二十世纪90年代初,大批交换机企业成片死亡,破釜沉舟搞研发的华为,历尽艰辛,活了下来。
有了自主研发的机器设备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离笑傲电信江湖还远着呢。为啥?因为客户不认!
在众多电信运营商的眼睛里,初出茅庐的华为不过是个民营小公司,那些用惯了进口设备的老爷们,对国产设备严重不信任。为此,华为员工在开拓市场时,遭到无数白眼,受尽委屈。
有一次,为了攻城略地,华为某高管赶赴沈阳。得知客户正在一个宾馆里跟竞争对手爱立信洽谈时,他心急如焚,刚下飞机,顾不得喝一口水,就立即赶往宾馆大厅守候。
由于不知道客户什么时候谈完,这个华为高管一直痴痴地守在那里,不敢离开寸步,饭也没敢吃,到了凌晨一点半,客户终于现身,华为高管立即上前搭话,谁料,对方撂下一句“没有时间”,就扬长而去。
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华为自诞生之日起,便“眼高于顶”,一心要跟那些国际巨头华山论剑。
任正非说,我们是瞄准业界最佳,现在业界最佳是西门子、阿卡尔特、爱立信、诺基亚、朗讯、贝尔实验室。我们制定的产品和规划管理都要向他们靠拢,而且要跟随他们,并且超越他们。我们只有瞄准业界最佳,才有生存的余地。
瞄准业界最佳,其关键点,还是在于研发。
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
华为的“狠角色”,任正非见了要叫“孙总”,为何曾3次递交辞呈
如今,如果有人说董明珠是中国企业家中,成就最高、个性最鲜明的女掌门人,很多人都会表示赞同。不过这个问题要放到2018年之前,就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。因为还有一个女企业家,在她尚未退休前,在各大财经杂志关于 ...
任正非,华为的“狠角色”,任正非见了要叫“孙总”,为何曾3次递交辞呈
华为究竟有多重视研发?
1994年底,任正非开始筹建北京研究所。
从1995到1997年,北京研究所一直处于漫长的积累期,其间并未有什么重大研究成果,但是,任正非一直给予大力支持,每年投入8000万元乃至上亿元,用于技术开发。
1996年,华为在研发上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,年终结算后发现,还剩下几千万。任正非知道后,说了一句话,不许留下,全部用完。
于是,研发部只得将所有设备更新了一遍,换成了最好的。
2015年,华为的研发投入500多亿,超过400家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总和,甩出阿里、百度、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好几条街。
那些以注重研发闻名的中国台湾企业,在华为面前,也相形见绌。
以2015年台湾投入最多研发经费的前5名科技企业为例,台积电研发费568亿台币,富士康研发费489亿台币,联发科研发费433亿台币,台联电研发费137亿台币,纬创研发费134亿台币。
而华为在这一年的研发经费多达596亿人民币,若换算成台币,远远超过台湾的台积电+富士康+联发科+台联电+纬创的总和。
在2018年,华为的研发费用更是达到了1000亿人民币。而同样做手机研发,近年来风头正劲的小米,一年的研发费用,也不过几十亿。
为了保障研发成果不外泄,华为将软件编写中最基层的源代码,保存在24小时有人监控的保险箱里,外面设置有电子门禁的大门。有员工声称,在华为,这些地方,连一只苍蝇也难飞进去。
《华为三十年》的作者程东升指出,放眼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,九成都是靠原物料、内需市场等优势进入排行,而华为,靠的却是技术创新能力。
中国没有了阿里巴巴、腾讯和京东,在电子商务这块,分分钟有人可以取而代之,若中国没有了华为,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替代。
搞研发靠的是什么?人才。
华为对人才的吸收,是鲸吸牛饮式的,恨不得网罗天下英雄,尽入吾彀中!
早在2001年,华为就挨个到全国著名高校招聘最优秀的应届生。据传,华为夸下海口,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,本科的前十名也要。
这次招聘,网罗了7000多豪俊,被媒体誉为万人招聘,这些学生在经过培训后,80%以上都进入了研发岗位。
一位前华为员工说:“华为对技术开发人员确实够意思,像我1995刚进公司时,他们就开出了6500元的月薪,没过多久,就涨到了12000元。后来我办好辞职手续后,又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拿到了一大笔年底分红。这让我在吃惊之余,几乎都有点后悔离开华为了。”
1996年,华为曾以10万美元的年薪,聘请了一批海归,搞技术研发。为了挖一位从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,华为开出了40万的年薪,等这位工程师到岗后,华为发现其价值远高于预期,立刻将他的年薪涨到了50万。
华为这种千金买骨的人才战术,让许多对手闻风丧胆,一位摩托罗拉员工称,摩托罗拉要挖华为的人,难如上青天,华为要想挖我们的人,那可就容易多了。
在华为那里,对于那些冲锋陷阵的人才,给出高工资就够了吗?NO!远远不够。
任正非为凝聚人心,大胆启用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员工分红持股制度。他深深知道,要跟那些世界巨头过招,唯一的出路,就是团结众人,一起做老板,共同打天下。
在华为,任正非的股份只占1.4%,其余的98.6%,都为员工持有。截止到2019年4月,华为有18.8万员工,其中96788人,拥有公司的股份。
这个数据表明,华为每年赚的钱,大部分都作为分红,给了9万多名公司员工,那些级别高的人才,甚至可以拿到人均几百万的分红。有财经记者说,在华为工作,买房从来都不是问题,除非你不够努力。
对此,《下一个倒下的,会不会是华为》作者吴春波感慨,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业中,股权最为分散、员工持股人数最多、股权结构最单一的、绝无仅有的一家公司,亦是人类商业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。
有了高工资,员工持股分红,你以为这就够了吗?NO!任正非的格局,比这还大得多。
1999年,在深圳五洲宾馆一家咖啡厅,任正非跟几个朋友品茶,席间,有位学者,对香港、东南亚华人企业家的家族管理模式大为推崇,认为这是东方商人的成功之道。
任正非听了,不耐烦地说,我不关心李嘉诚、郑裕彤他们怎么做,反正华为的接班人是打出来的,谁有本事、服众、头脑开放,谁就是未来的领导者。
2013年以来,任正非更是在许多媒体见面会上,多次对外宣布,我的家人永远不会接班。
伯乐一过冀州之野,而马群遂空。
华为能打,在于研发,研发能成,在于有无数千里马一样的人才日日夜夜在自己的岗位血战到底,而千里马们之所以愿意投到华为麾下,归根结底,在于任正非这个有眼光有魄力有胸襟的伯乐。
华为的研发,不是闭门造车,它的诸多成就,自始至终,都得益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正向心态,这个正向心态就是——开放。
5月21日,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,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。
访谈中,任正非谈到国内舆论,他这样说道,目前对华为有两种情绪,一种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支持华为,一种是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。我自己的小孩,就是不爱华为,因为他爱苹果。
余承东总说老板不为我们宣传。我们制止他们瞎喊口号,不要煽动民族情绪。
其实,保持开放心态,不煽风点火,一直是任正非的行为准则。
2003年,全球数据通信巨头思科,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,起诉书长达70多页。
诉讼战伊始,有人提出建议,高举“捍卫民族企业”的大旗,以获得国内媒体和用户的支持,但是,以任正非为首的华为决策层,毅然否决了这个建议。
任正非心里跟明镜似的,若过分强调“民族企业”的一面,就是作茧自缚,将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。
华为的崛起,就是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先进国家学习的结果。
1997年,任正非率领一班大将,横跨美国大陆,马不停蹄地访问了IBM、贝尔实验室、惠普等公司。
在深入观察美国风起云涌的信息产业后,任正非发出了这样的感概:
纵观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,令人胆战心惊。五百年春秋战国,如果缩到一天内进行,谁是英雄?巨大的信息潮,潮起潮落,随着网络技术与处理技术的进步,新陈代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。因此,很难再有盖棺论定的英雄。任何路过的豪杰,都会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给以推动,我们应尊重他们,学习他们,批判地继承他们。
2014年,在《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》这篇讲话稿里,任正非更是将开放,视作中国人不断进步的保障:
中国以前闭关自守没有成功,所以我们也要走向开放。现在很多人希望把国门关起来,说中国强大。错了!中国关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,从来都没有证明中国强大过。
美国是最开放的国家,所以美国现在还是最强大。不要看美国有时出现暂时的落后,但美国是火山喷发式的创新,一会儿冒出一个APPle,一会儿冒出一个Facebook……
深圳,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窗口,而华为,则是这个窗口中最耀眼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,说到底,它是借了改革的势,沾了开放的光。
2010年,华为进入《财富》世界500强,排名第397位;2014年,排名第285位;2016年,排名第129位;2017年排名第83位;2018年,排名第72位。
在全球通信产业里,三分天下,华为有其一,一度超越爱立信、思科、西门子,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。
在中国,华为超过阿里巴巴、腾讯和百度三巨头的总量,是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,没有之一。
华为的企业文化,是包容性的洋葱头,不断地吸纳别人优秀的文化,从而把自己的文化做大做强。
30年来,华为坚持做一个开放的群体,始终没有停止过开放。他们以开放为中心,和世界进行能量交换。只有开放,才有今天的华为。
任正非说,越是困难,华为就越得更开放地向别人学习,学习是进步与发展的唯一阶梯。
任正非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,他的思想,始终处于高度开放的状态。
有一次,他在接受访问时说,我实际上是个宅男,我没有其他的爱好,下班就回家,不是读书就是看电视,看纪录片,看网络。我阅读速度非常快,书读得很多,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,哪件事影响了我,思想是怎么生成的。
写到这里,我忽然惊觉,这个年逾七十、笑看风云、热爱读书、崇尚开放的老头,其实比绝大多数青年人更年轻。
部分参考书目:
田涛,吴春波 ,《下一个倒下的,会不会是华为》,中信出版社
程东升,刘丽丽 ,《华为三十年》,贵州人民出版社
黄卫伟,《价值为纲:华为公司财经管理纲要》,中信出版社
黄卫伟 ,《以客户为中心:华为公司业务管理纲要》,中信出版社
黄卫伟,《以奋斗者为本: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》,中信出版社
主笔 | 哲空空 编辑 | 黑羊
图源 | 视觉中国、部分来源于网络
相关影片资源迅雷下载推荐
任正非:不赞成片面提自主创新 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解决当前困境
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1月22日,华为在心声社区发布总裁办电子邮件《星光不问赶路人——任正非》。任正非在文中指出:我们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来解决目前的困境。我们不要因美国一时打压我们而沮丧,放弃全球化的战略。我 ...
任正非,任正非:不赞成片面提自主创新 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解决当前困境